天地生物,完全是自然过程,但又有潜在目的性,其实现则在人心。
方法论的变化,反映了理学范畴体系整体结构的某些变化,但是却没有也不可能出现新的范畴体系。就是说,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只有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实现
[26] 这倒不是说,人欲有一个量的限度,以此决定其善恶标准。戴震所谓必然,是自然发展的极则,它不是普遍的超越的绝对本体,而是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理性原则,它是理性的,却不离感性,它以感性为基础。[78]《权》,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。[32]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[58] 他重新提出区分人欲和天理的界限,强调公私、理欲之分,又回到道德理性主义的立场,只是他所说的理,是气质之理而已。
有了这种认识,便把人和动物分开了。这句话经常被理学家所引用,并对理学理欲观产生过重要影响。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
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,乃所谓诚。由于二者构成了主客体用关系,因此,有诚则必有诚之者,诚固然是天之体,诚之者是人之用,但没有诚之者,则诚亦不存在,即主体不离客体,客体不离主体他认为,物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,事外无理,理外无事,天下之事皆因其物,而物有其固然必然之理。心中浑然一理,才是真正的心理合一。
心与理的关系,既是认识论和心性论的问题,又是本体论问题,是二者的统一和结合,而主要是后者。这是二物同体而不是一物两体。
在程颐看来,心理合一是最高的精神境界,只有圣人才能达到,一般人则往往以心处这个道理[7],即停留在知识上,故常失之过或不及。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只是认识论问题。王夫之的心理合一之学,集中地表现了他的内圣外王思想。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。
理只是心所涵摄的客观内容,而心是理的存放处,心和理,变成了认知关系,不是自我超越、自我呈现的同一关系。近世一种学问,虽说心与理一,而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,故其发亦不合理,却与释氏同病,不可不察。其具体表现是,承认不承认心外有理,要不要向外求理?朱熹承认,理是客观的,所谓心理合一,虽是心中浑然一理,心便是理,但必须经过格物穷理。因为王阳明把宇宙论和心性论合而为一,都是从心出发。
就是说,心虽不是理,但能包涵理。[59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九。
王阳明和朱熹的区别,也就是陆九渊和朱熹的区别。在王阳明看来,承认心外有理,向心外求物理,就是心理为二,而不是心理合一。
理在万事万物,亦在吾心,盖吾之性,本天之理也,而天下之物,亦同此理也。此理在人则谓之性,在天则谓之命,心也者人之神明,而理之存主处也。[6] 这都说明,心和理虽有人和天、主体和客体的分别,但又是完全合一的。[8] 这就清楚地说明,理学范畴论的根本目的,在于解决心与理的关系问题。只有心体才能无我、无己而廓然大公,但无我并不是不要形体知觉,所谓物来顺应,便是指作用而言,廓然大公之心便是理,物来顺应之心便是作用,正因为上下、本末、内外都是一理,才有所谓万物一体之说。理作为整体原则,不可分析,故不能从事事物物上求证本体之理。
[31]《语录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‘艮其背,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,则是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。
这就把心和理确定为主客体的认识关系,并在认识中达到了统一。但是,陆九渊承认,理具有绝对普遍性。
这个整体原则,就是主体观念,故不在心外。朱熹对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系统论述之后,把它们归结为心与理的问题,指出:人之所以为学,心与理而已。
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,人也有己私、私心,因此同样有一个如何自觉的问题。但是另一方面,他承认理具于心,承认有先验的道德原则。他强调习与性成[51],也批判世儒所谓静而寂然,惟是一理的心理合一之说,强调心理之别,反对以心为理。说到底,这是一个实践哲学的问题。
心与理一,不仅是朱熹范畴体系所要达到的最后结论,而且是整个体系的基本前提。只是寂然是就心上说,浑然是就理上说,实际上寂然就是浑然。
他直接从心性本体出发,说明宇宙本体,从而得出心理合一的结论。它既是主体意识的自我超越,即人的本体存在,又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,即宇宙本体。
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主体论,代表主体意识的心,完全被形上化,同时也被客观化了。可见,二程的心理合一,既是出发点,又是归宿点。
但是,这个问题只有当理成为主要范畴之后,才正式出现。[35]《与张辅之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。如果说只有程颢讲体证,而程颐只讲认识论的摄取而不讲体证,这是根据不足的。但心又具有知觉思虑作用,他们二人也都强调思的作用。
在罗钦顺看来,心和理的合一,是以心合于事物本然之则,这里有心的认知作用,即由分之殊而见其理之一,无彼无此,无欠无余,而实有所统会,夫然后谓之知至[45]。[43]《答允恕弟》,《困知记》附录。
这是因为,朱熹所说的心与理的关系,就其本来意义而言,根本上就不是认识论问题,而是本体论问题。[40] 因此,要相信自己,认识自己,在自己心上求圣人境界。
因此,不必向事事物物上求理。在天为命,在义为理,在人为性,主于身为心,其实一也。
© 1996 - 2019 盖棺事定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骆山村